他真的不想參加這場聚會;但熬不過好友再三邀約,他還是出席了。
這場聚會,受邀的客人都在主人社交圈裡;彼此不認識,都有點社經地位。
這就是一個典型「搞人脈」的場子。
才到現場沒多久,他手裡已經收到一疊名片。
他隨意翻了幾張,上面的抬頭都很精彩,印著一排學經歷和頭銜:OO會主席、OOO代表….;有的名片,還印著本人的照片。
現場有幾個客人,是常上媒體的熟面孔;他們周圍的人潮最多,大家有意無意的靠近、趁著空檔,輪流上前和他們攀談、合照。
搞人脈就要快、狠、準。
對於擅長此道的人,只要給他們一分鐘,就能很快的判斷一個人值不值得花心思經營。
像蜻蜓點水一樣,他們早就把全場掃了一輪,然後選定「重點目標」,使出渾身解數在交陪。
他沒有帶名片的習慣、也不太擅長聊天,有大半時間他一個人被晾在一旁,像個局外人似的。
在這裡當壁花,他不以為意,反而覺得輕鬆不少。
/
聚會的主人出場了,在台上正式介紹大家給彼此認識。
介紹的方式很世俗,主人一個一個唱名、請賓客起立,然後向大家介紹他們的頭銜。
這位是OO是紅牌醫師,月薪五十萬起跳;
這位是OO投顧公司經理人,手上操作幾億的資金;
這位是OO事務所的律師,某某名人、老闆是他的客戶;
這位是OO公司的總經理,每個月的營業額超過幾千萬;
這位是我EMBA的同學,家裡有自己的工廠….
輪到要介紹他,主人停了一下。
因為主人知道這位好友很龜毛、做人低調,一時不知道怎麼用「不浮誇」的方式….
『他是我大學到現在的好朋友,是個宅男。』
就這樣,主人簡單帶過他的部分。
/
社交場合,對一個人的評價是「直觀」的。
身上穿戴的「名牌」可以幫一個人加分;「頭銜」可以決定一個人的「高度」;「身價」可以定義一個人的「價值」。
至於為人厚不厚道、夠不夠義氣、個性好不好…這些反而不是最重要。
這也是他不喜歡這類場合的原因。
/
聚會快到尾聲,突然有個男客人大聲嚷嚷:
『停車場的Porsche 911 Turbo S是誰的呀?』
全場突然興奮了起來,大家很有默契的在尋找車主是誰。
主人有些酒意、指著角落的他說:
『Porsche 911是他的啦!很帥吧!』
主人還加碼了一句:
『他自己當老闆,應該是現場最會賺的一個!』
從這時開始,他成了人氣王;連幾個全場矚目的名人,都主動找他致意。
大家熱情地想要和他換LINE、WeChat,他也禮貌性互加了;最後,看大家欲罷不能,他找了個理由,才逃離了現場。
回家之後,他的手機不停地跳出訊息;原來是剛剛聚會互加的客人們。
“很高興認識你,找時間來聚聚。”
“覺得你很棒,希望我們可以成為朋友。”
“你喜歡打球嗎?改天來約一下。”
看了這些訊息,他若無其事的放下手機,繼續忙著手邊的工作。
/
「人脈市場」有一套「潛規則」。
你有多少本事,旁人都看得明明白白;所以能讓你通行無阻的不是「人脈」本身,而是你自己有多少「實力」。
所以,對於一個追求成功的人,最大的貴人是自己,不是靠別人;最需要的是獨處時的努力,最不需要的就是無效的「人脈」。
崴爺讀過一句話,非常切中核心,想分享給正在迷惘的你:
『人脈論,是個偽命題;當你的能力,還配不上你的社交野心,你所做的不過只是無效的社交啊。』
不必汲汲營營的去結交誰、攀附誰;當你擁有能力,人脈自然水到渠成。
#車子是我朋友的
#全球限量500台